【母校 李秉乾校長】比學生更了解學生,重新定位高等教育價值!
2019.11.01 瀏覽數:10354

文/邱雅婷‧攝影/許惠娟 (EMBA經管100)、母校秘書處 科技日益發達,學生獲取知識的管道很多,不再像傳統教育模式,只能從學校教育獲得,透過媒體網路就可更快速擷取資訊。高等教育也在時代迅速變遷之浪潮下,面對學生尚未畢業,所學知識就已被淘汰的情況。 談起母校現狀,肩負高等教育人才培育重任的李秉乾校長,提出三個問題來重新思索母校於社會上應有定位:「當大學不再是知識創新的唯一源頭,逢甲大學該如何定位?」、「在資訊爆炸的時代,當大學不再是學生知識獲得的唯一來源時,逢甲大學的教學應該如何改變?」、「當產業自己投入大量資源在做研發時,它如何看得上逢甲大學培養出來的畢業生?」李校長認為現在母校應該重新定位,掌握畢業學生未來走向。那麼現在母校該如何轉型?教學上有那些改變?就與逢甲人一起分享母校如何擘劃未來發展。 培養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 根據統計,就讀母校的學生畢業後多半以進入該專業領域之產業作為未來發展走向。在30、40年前台灣社會缺發乏高等教育人才,市場對於大學、碩、博士生有強烈需求,如今大學學歷普及,但許多學校教育仍維持傳統教學模式,缺乏與產業接軌的實作能力,而以技術為主的技職畢業生反而成為可敬的競爭對手。 因此母校重新地位學生在未來就業市場上的角色,若仍像以往一般培育學生通識知能、良好品德、專業能力這些基本需求,恐怕不太能夠符合現在產業需求,也是由於產業現在也面臨升級轉型的壓力,如只是在培養傳統的產業所需要的人才,那麼原先產業中就有許多深具多年經驗的好手,那麼從母校畢業的學生,對於社會產業都只是一個新鮮人,缺乏經驗也少了競爭實力。 於是李校長再次強調「我們要培養參與社會產業升級轉型的創新人才」,從母校畢業的學生,即便是一個社會新鮮人,也能有別於其他大學所培養出來的人才。再者,母校要如何培育出具有創新能力的畢業生?觀察目前社會發展趨勢,每個產業都在數位轉型中,如何培養數位人才,學校有兩個策略:第一是「打造一個融滲人工智慧於學生生活學習的校園」,母校今年成立了創能學院(i. School),根據不同產業趨勢集成6大場域,包含「程式語言與雲端場域」、「智慧城市」、「數位製造」、「人工智慧與物聯網」、「自動化與工業」、「商業創新與智慧營運」等,提供師生各種實作環境;同時推動無現金校園等消費模式,希望打造讓學生潛移默化融入AI環境的境教功能。第二是推動CDIO教學模式,以Conceive(構思)、Design(設計)、Implement(實施)、Operate(操作)的教學歷程,讓學生從「構思」產品或服務,利用本身專業參與「設計」,接著是「實作」出產品模組,最後是讓產品可以「操作」及持續改善。這樣的學習歷程,可以讓業界的工作流程與模式,提早在大學階段讓學生具體實踐。此外,母校與五百多家企業結合為「產學聯盟」,提供實習機會,開辦特色學程、專題實作、共設特色企業實驗室、提出產學計畫研究案等。李校長舉例,目前母校有跨領域社會學院(d. School),曾與飯店業者合作,對方表示面臨到數位行銷的需求,就以專題實作方式讓逢甲學生試著解決,從這樣的合作之中,產業可以看見當今學生的創新思維,學生也可以掌握業界真實的問題。透過這兩個策略,搭配原先基礎教育,達到創新人才培育目的。 強化外語教學,培養就業即戰力 李校長說起目前母校有幾個重要的教學方針,首先在外語能力的培養。英語能力是目前社會上最受重視的第一外語能力,但一般大學在非語文相關學系上,通常只有大一必修英語,此後以選修英語課程為主。母校長期關注學生外語能力的表現及校友反饋上,也掌握到學生在語言能力的學習需求。由於媒體普及,學生在英語聽、說、讀、寫方面,聽力較其他能力優異,於是母校外語中心,透過常態分佈的方式,將學生分級教學,大一種是閱讀、口說、寫作能力的基本培養。大二則透過5堂0.2學分的微學分課程,用最紮實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每一堂英語課程都能夠獲得最高學習效益。大三針對每個科系學生的專業領域英語進行加強,培養學生於職場上運用的英語能力。有別於他校僅有一年的必修英語,母校大一到大三的英語課程都是必修課,大四則開設選修課程,讓學生在大學期間的英語學習不中斷。使學生能順利銜接就業需求,打造就業即戰力。 褒獎式教育:要理解並肯定自己的學生 李校長觀察母校學子發現,有許多聰明又有才華的學生,只是在大學入學考試因興趣及分數而分發到不同學校就讀,因此母校希望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透過創新教學模式,激發學生自我潛能及自主學習動機,在大一新生設有新鮮人專題和定錨專題,此時學生甫剛入學,尚未開始學習沒有框架束縛,正是充滿想像力的時刻,也成功讓不少學生在學習上獲得成就感和自我肯定。李校長也提到校友團體於母校舉辦競賽舞台,給予學生一個展現自我的空間,就是一種讓學生獲得成就感的行為。 除了英語課程外,目前還有人文與科技的通識教育課程以及全校共通APP課程,目前母校為大中華第一所Apple 區域教育培訓中心,使得母校成為台灣地區Apple合格師資培訓及開授iOS Swift程式設計課程的基地,透過課程改造培養學生具備程式設計應用之能力。另外建置社會創新學院(s. School)鏈結社會資源,推動人文創新取向專題,培育學生為具備敘事與社會設計能力的跨域人才。 母校也積極推動一學院一AI特色,每個學院至少有一個AI特色,李校長表示,舉例而言,有些人會認為在人文社會學院並不需要AI智慧,其實不然,許多人文社會領域產業反而運用AI技術更為頻繁。如透過人工智慧撰寫小說、書法的案例比比皆是。透過這樣策略推動,希望學院、老師、學生都可以不受限於單一專業方面,而是跨域結合。有如三明治的組合,從起點開始到終點堆疊不同層次的知能,使學習歷程豐富而多元。 優化學習場域,開展前瞻教育格局 許多人回到母校後,發現母校在校園景觀上有了很大的改變。在校園內停留與走動的學生也越來越多,這是因為母校十分重視學生在校園內的學習空間。 傳統母校都著重在教室、研究室、辦公室走廊的串聯提供體育館運動設施及圖書館,但少有學生下課後的學習、討論的空間。近年來,母校以人言大樓空間改造為起點,積極在每棟大樓設置課間停留空間,加上近期5.7 公頃新校地已開始逐步規劃,以及重新打造的福星宿舍、正啟動新建的精采學舍等,母校不斷努力,建構一所「Different but better」的優質大學。正如同母校五十多年來戮力辦學,一直秉持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持續提升軟硬體設施,提供學生最理想的學習校園。「透過前瞻思維與積極創新的教育特色,讓母校成為創新人才培育之重鎮」,這是李校長最大的期許。



逢甲傑出校友

游永全 董事總經理(逢甲大學 交管系69級) 「竭盡所能,提供創新及專業的店頭行銷服務,幫助客戶建構優質的品牌。」

逢甲共榮圈會員

【微熱山丘 SunnyHills】 施宏漳 營運長(逢甲大學 電子系75級) 真實美味是大家樸實簡單的追求 我們不只把台灣的美好帶到海外 也想讓全球各地的美好相互交流!

公司資料
網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