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水堂專欄】工夫茶 對台灣茶藝發展之影響(上)
2020.03.01 瀏覽數:11391

工夫茶
對台灣茶藝發展之影響 (上)
文/劉漢介 (春水堂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EMBA文創97)
 
2019年七月,我在日本銀座四丁目,以春水堂之名,開了一家新式茶館,日本方總監,除了依我的要求;插花.掛畫.聞香,供應各大類冷熱茶之外,又要我題「鼎湯初沸有朋來」的中堂。這是明唐寅畫松下品茗文人茶的字句。日本熟知抹茶,便把7個字的改成39個字的利休茶藝七則。從中大行草變成小楷,除了空間考慮外,也希望能從七則內容中引發觀者,對茶文明流行的認知,茶文化是一種生活豐富的表現,幾百年來,它一直在循環並進化。
在這世紀裡,加了許多食料的六大類茶,以驚人的速度在世界各地展發流行。回看十六世紀之前,茶葉只有綠茶一種,流行到國外的只有日本一國,當它開始出現製造上的變化後,也就是向遠方流行的開始,白茶、黃茶、茉莉花茶、青茶、黑茶等等的多種茶類吸引了全世界的人類,雖然只是全熱飲,但是其芬芳、甘甜,已足以吸引了大批的嗜好者。與咖啡一樣,兩種來自古老國度的物資,引發了人類的好奇與欣賞,而英國更以其強大的國力,把它推向日不落的所在之地。
 
英國並不滿足中國茶的品質表現,他們希望有更穩定的茶類來滿足其生活所需,相對在其殖民地所製造的改良式中國茶,逐漸形成西方市場供貨主流,在十九世紀初,人類的茶市場及飲用法,逐漸定位而成形;日本地區,以抹茶為最高表演藝術,壺泡煎茶為生活消遣。大壺紅茶熱飲為時尚流行,東南亞區域則流行烏龍茶類的小壺小杯,不加料熱飲。中國本土因地域區隔,千年傳統並沒有因世界的變化而有所改變。北方三砲台,茉莉花茶依舊,中原地區純飲特色精製綠茶,邊陲地區黑茶加奶,西南地區綠茶入菜、成湯,而福建兩岸則嗜飲烏龍茶成狂,台灣則是平民工夫茶是百姓嗜好主流,雖然日本曾統治了台灣50年,但煎茶道、抹茶道並未成台灣人民生活所愛。
 
我開始學習工夫茶的時間,正好是台灣政府解放製茶限制,讓烏龍茶自由發揮的時代。台灣是移民社會,清嘉慶後,中國沿海農民移居台灣,順便帶進平民工夫茶文化。平民工夫茶是閩南工夫茶最末端,從僧侶工夫茶,富商工夫茶,文人工夫茶都可看出品飲過程不同程度的講究,唯獨平民工夫茶簡易親民,不談章法,為飲而飲,成為嗜好後,即使逃難也有所需求。一壺四杯,純色朱泥,放在湯碗中,是台灣工夫茶原型。
多元製茶及高山茶啟動了70年代台灣飲茶文明,多山的台灣,從北到南,產生了文山包種茶、木柵鐵觀音茶、峨嵋的白毫烏龍茶、大禹嶺梨山茶、凍頂烏龍茶、松柏長青茶、阿里山高山茶等,各具特色的高質量半醱酵茶,十大建設帶動了經濟起飛,也讓休閒生活茶藝翻滾跳躍,從老人茶出發,各式樣的新茶法紛紛出籠,茶藝教學成為顯學,茶藝教室林立,俱有歷史背景的富商工夫茶、文人工夫茶,以幫派茶為名,重新站上舞台分享榮耀,知者並不以此為滿足,源自明朝活躍在日本數百年的煎茶道,更化身新茶藝,以台灣茶為靈魂,向新社會展現其精采風華。
 
台灣其實沒有足以影響世界茶藝發展的地理條件,以茶園面積而言,在生產鼎盛期都沒有超出二萬公頃。市場機制上,東印度公司時代只是英國半官方的分裝及轉運基地,日據時期為低價的綠茶及紅茶生產工廠,國民黨統治時期依舊延讀日本經營方式,近兩百年的茶史以製造為重,生活飲用文明乏善可陳。1975年之後的半醱酵茶、高山青茶的葉藝復興,正好在文化革命之後,台灣的老人工夫茶,從明代的茶藝文明一路演化成嶺南區,各式工夫茶文化,漂洋渡海來台的平民茶藝,其實就是正統的海外遺緒,在適當的時間給予成長的養份,溶合了古典與創新的新茶藝,便閃耀在時間洪流中。老人茶、潮州泡、安溪泡、詔安泡、欽州泡,加上新創雙杯式泡法,宜興式泡法再加入從明末傳入日本,又從日本輸入台灣的煎茶道,百花齊放不停在進化的茶藝流派,統稱為半醱酵茶壺泡文化,也無不可。
----------- (下期待續)----------



逢甲傑出校友

游永全 董事總經理(逢甲大學 交管系69級) 「竭盡所能,提供創新及專業的店頭行銷服務,幫助客戶建構優質的品牌。」

逢甲共榮圈會員

【微熱山丘 SunnyHills】 施宏漳 營運長(逢甲大學 電子系75級) 真實美味是大家樸實簡單的追求 我們不只把台灣的美好帶到海外 也想讓全球各地的美好相互交流!

公司資料
網站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