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訊

    【校園智慧財產權專題講座】收穫滿滿,感謝師生熱情參與!

    2025-05-07 18:15 / 作者 逢甲大學圖書館
    資料來源 https://reurl.cc/kn9a9L
    作者:逢甲大學圖書館

    2025/4/22【校園智慧財產權專題講座】收穫滿滿,感謝師生熱情參與!
    本次講座邀請 #開放文化基金會 👉 #林誠夏 法制顧問👈,以「生成式AI應用的智財策略及倫理標示」為題,深入剖析生成式人工智慧在創作過程中所涉及的智慧財產權與倫理揭露議題 🔍💡
    🔸 林法制顧問指出,依現行著作權法,創作權的歸屬建立於「人類創意的產出」,也就是說:
    ✅ 只有「人」能成為著作人,擁有著作財產權與人格權
    ❌ AI 無法成為法律上的權利主體
    🧠 林法制顧問以「三分法」說明AI協作作品的著作權保護原則:
    1️⃣ AI為工具:若完全由人操控與表達創意,AI僅為工具,著作權歸人類所有
    2️⃣ AI為輔具:若AI補充人類創意之不足,權利仍歸人類,但需清楚揭露AI參與方式與程度
    3️⃣ 過度依賴AI:若僅輸入prompt,且無法預測生成內容,該作品可能因缺乏人類創意投入而無法獲得著作權保護⚠️
    🎯 因為著作權保護的是「人類精神創作」,因此創作過程中「人」的參與不可或缺!
    📌 想讓AI生成作品受著作權保護?掌握以下原則:
    🔹 👉 人為創意在前👈、機器修潤在後
    🔹 機器隨機產出在前、👉 人類後續修潤👈
    最後,面對可能引發的學術質疑,如何確保評審或讀者能夠清楚了解我的寫作流程與AI的輔助角色?林法制顧問提出了三點建議📋:
    ✔ 具體標示AI工具的使用方式與範圍
    ✔ 保留創作過程中的原始資料
    ✔ 建立版本控制與修改紀錄,以備查驗
    👩‍🏫👨‍🎓 在林律師條理清晰、深入淺出的講解後,與會師生對生成式AI實務應用中的智財風險、著作權界線及資訊透明原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與認識!

    逢甲大學圖書館 收藏文章

    本網站使用Cookie以便為您提供更優質的使用體驗,若您點擊下方“同意”或繼續瀏覽本網站,即表示您同意我們的Cookie政策,欲瞭解更多資訊請見